2023-06-1707:49 发表于山东6月16日,一则 52岁大叔以身试险1小时劝退
河南省拟再遴选20所试点高校对口帮扶农村中小学
《热血无赖》是解决延时解锁的新方法。我也在游戏里瞎设置了一下,发现
2023-06-17 07:49 发表于山东
6月16日,一则#52岁大叔以身试险1小时劝退10多名游客#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起网友们的关注与热议。
【资料图】
原来,在山东济南的黄河边,52岁的王和新手持木棍向游客展示河中的暗流和旋涡,提醒在岸边玩水的游客远离危险水域。
陕视新闻,赞76
通过视频可以看到,王和新所站位置的水已没过腰部,流速不慢的河水从他身体两侧流过,让人觉得“十分危险”。通过如此亲自示范、以身试险,让王和新在1小时内劝退10多名玩水的游客。
“大叔要注意安全,警示别人的时候,首先要保护好自己”“大叔此举完全出于善心,但确实挺危险,如果自己出事就得不偿失了”“以前住海边,晚饭后散步总能看到不停劝阻,非要在危险区域下水玩的人,工作人员嗓子喊哑了都拦不住”……
从网友评论中可以看出,大家纷纷为大叔劝阻游客下水的善举点赞,认为大叔以身试险警示他人,值得尊敬。但也有人认为,大叔这种将自己置于险境的行为,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不应该推崇,更有人为大叔的举动感到“不值得”,因为某些人就是不听劝,出事了才知道后悔。
(图片来源:央视网)
王和新以身试险劝阻游客玩水,到底值不值?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对于这些问题,泺源君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王和新选择在黄河边亲自示范玩水的危险性,有其自身的现实经验和逻辑自洽。
通过媒体报道可以知道,王和新在黄河边开展志愿阻泳已长达12年。作为济南市章丘区黄河镇的农民,王和新的家距离黄河直线距离只有几百米。2011年夏天,村里发生一起溺水悲剧,几名少年不幸遇难,看着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声,王和新决心不让如此悲剧再上演,走上志愿阻泳之路。
而在阻泳过程中,他发现“言传”不如“身教”。有一次,他看到几个孩子在水边玩,便劝说几人离开,没成想孩子们不为所动。情急之下,王和新抄起救生工具走进水中,向孩子们展示了湍急河水的“威力”,几个孩子才在惊恐中离开了水边。
这次成功经验,给王和新开展阻泳提供了新思路,让他把“以身试险”作为劝阻手段之一。
泺源君认为,有着丰富阻泳经验的王和新,会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更多人远离黄河危险水域。而网友们的善意提醒,也是出于一种不能让好人“流汗又流泪”的正义心态。
其次,王和新“以身试险”的劝阻方式应不应该提倡,确实值得商榷。
不可否认,王和新“以身试险”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让更多人对在黄河边游泳、玩水产生危险意识,也因此挽救过许多人生命。
但同时,“以身试险”行为本身确实存在一定危险性。虽说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以身试险”发生意外的概率较低,但也绝非百分之百安全。如果因为提醒别人而导致自己发生意外,更让人觉得痛心、惋惜。因此,就有网友建议,可以“把这些‘以身试险’经验拍成视频,在岸边用大屏幕循环播放”或“在岸边树立因游泳溺亡人数的警示牌”等。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可以说,不少网友觉得,应该通过技术手段、政府监管等举措来提升阻泳力度,而不仅仅是让大叔通过“冒险行为”来劝阻游客。
最后,一些网友认为大叔“以身试险”不值得,是因为某些人就是不听劝,执意做出一些危险举措,辜负了大叔的良苦用心。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第一责任人”“有些人就是存在侥幸心理”“大叔都这样苦口婆心了,还有人要去游泳的话,确实让人伤心”“每年都有这种惨事发生,为什么就是不听呢?”……
网友们的态度也印证了这一点。
实际上,黄河野游溺亡的相关报道不时出现在媒体上:
2015年8月,河南郑州市一青年在黄河花园口景区蹚水时失踪,而小伙儿失踪的地方正是当年夏天吞噬了多人性命的深沟所在地。
2017年8月,河南濮阳市有6名青少年溺水,原因是事发河段看起来是浅滩,但水下情况复杂,有漩涡和深沟。
2022年5月,菏泽一名13岁少年独自到黄河李村段游泳,不慎溺亡
……
对于“不听劝”的人,一般人往往“恨铁不成钢”,最后对他们采取“半放弃”的态度。但王和新却并非如此,反而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触动他们、警醒他们,更显难能可贵。
不管网友们怎么说,王和新始终觉得自己的所做所为特别值得。他曾说:“现在阻泳工作还没做出什么大成就,但我就想把它当成毕生事业去做。”
真心希望黄河两岸民众都能了解黄河暗流的危险性,远离危险的水域,避免溺水悲剧的发生,让大叔真正感到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资料来源:央视网、新黄河客户端、微博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