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八旬母亲托付给七十多岁的公婆,她在西藏书写别样山湖情---8月4日,
8月8日,石渠县首届“云端工匠杯”技能大赛在该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拉开序
来源:新浪港股品创控股(08066)发布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6个月业绩,
从长江之滨到雅江之畔,从江汉平原到雪域高原,她书写了别样的山湖情。
她叫刘利平,长江大学的一名教师。
(资料图片)
2021年3月,湖北省“十四五”科技援藏项目——“西藏高原核桃产业技术研究”启动。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刘利平博士赴藏工作。
8月4日,湖北省“千里山湖情”援藏全媒体行采访团来到山南市加查县。
“进藏之初,面对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我一度十分无助和茫然。”刘利平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为此,她跨过了三道“难关”——环境关、技术关、情感关。
环境关——
白面书生晒出“高原红”
刚到加查县的前两个星期,尽管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刘利平仍每天背上干粮,在加查县有核桃分布的旮旯村落中穿行,观察物候、收集资源,半个月绘制出加查县核桃分布地图。
高原上,村庄间距离较远,时常需要跋山涉水。两年来,刘利平走村串户,日均步行近15000步。刚到加查不久,刘利平右腿的半月板,就被磨损得不能跑跳。
当地紫外线强,为了尽可能多地嫁接活优株,刘利平常常一晒就是一整天,手指被晒得黑黢黢,脸也脱了皮,出现了特有的“高原红”。
技术关——
科技援藏,无悔的选择
科技援藏如何做实,刘利平既期待又有压力。
加查县核桃资源丰富,百年以上的古核桃树3657株,千年以上的古树500多株,核桃产业已成为与虫草齐名的支柱性农林产业。
然而,由于核桃古树资源长期缺乏管理,目前有三分之二处于不结果或少结果状态。
为扎实积累经验,刘利平主动和当地老百姓交流经验和技术,主动跟前辈张义副教授学习核桃栽培管理经验,主动找当地专家请教西藏核桃的生物学特性和西藏核桃历史。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刘利平发现西藏加查核桃产业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良种,从众多古树资源中筛选优良单株,是核桃科技援藏的基础工作。
为采集当地较好核桃古树的接穗,起初,刘利平和同事打算花钱适当修剪老百姓的古树。可是,第一年,她就被老百姓拒绝了。
“你把我们的核桃树剪了,结的核桃果就要减产啦。”村民们这样认为。
刘利平没有放弃,依然诚挚地对待每一位藏族同胞。每次下乡,她主动和老乡打招呼,包里也常带着糖果,分给见到的老人和孩子,还教老百姓嫁接、修剪……
经过一年交流,很多老百姓都认识她,开始主动请她修剪核桃树,进行接穗。
点滴努力,汇聚成海。在湖北省援藏办、省科技厅、长江大学和湖北省援藏工作队的支持下,刘利平带领团队成员在加查县成立了“长江大学西藏高原核桃产业研究所”。目前,该研究所已建成近200平米的实验平台,近100亩试验示范基地。
“科技援藏,是我无悔的选择!带动边疆各族同胞致富,助力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湖北科技援藏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刘利平言辞恳切。
情感关——
牵挂放在心底,全心全意投入工作
刘利平性格温和内敛,几乎从来不与人争执,说话特别容易脸红。
“为了管理好、运行好项目,我硬是把自己逼成了一个喜欢讨价还价的‘大管家’。”刘利平介绍,比如用工,经常请不到合适的人。如果给出的费用太高,又超出预算,最后只能与藏族同胞商量,各退一步,保证工作开展。
广袤的边疆,天高地阔。无数个不经意间仰望蓝天,刘利平总会想起孩子和母亲,“此时此刻,他们也会看到这片云彩吗?”
孩子一天天长大,没有刘利平的陪伴。刘利平的母亲,80多岁了,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很多人、很多事都想不起来了。唯独,母亲记得她。
每周一次的视频通话,母亲总是问:“平儿,你在哪里,什么时候回来呀?”刘利平知道母亲已经没有时间概念了:“我在外面工作,过两天就回来。”
为了让她安心工作,公公、婆婆扛起了照顾亲家母的重任。“公公、婆婆都70多岁了,还要照顾我妈妈。我很感激他们!”刘利平声音哽咽:“孩子耳濡目染,也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照顾外婆。每每想到这些,我觉得更应该把工作做好。”
湖北援藏技术人才,在藏工作时长为半年至一年半,而刘利平因为项目的特殊性,需要在加查县工作五年。
“5年听起来很长,但我常觉得时间不够用。”刘利平说,下一步,将推广3000至5000亩优良核桃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助推核桃从传统种植向特色加工转变,推动产业兴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琳 魏萌叶 陈鹏 通讯员 庄辉锦 康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