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保险中介机构逃离新三板。8月15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日新三板挂牌保险中介机构河北大生泰丰...
8月15日,湖北银保监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湖北新华欣保险销售有限公司鄂州营业部存在委托未通过执...
8月15日,辽宁银保监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京东数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存在保险代理业务超...
1万元银行理财,15个月仅赚9元,这还不是最惨,更多人跳出来说,自己连本金都亏了。
近年来银行理财屡遭吐槽,不少投资者遭遇的情况是,买了银行宣称业绩比较基准4%以上的理财,实际上到手的收益低于1%,甚至有人亏掉了部分本金。这感觉就像是银行给你画了个大饼,结果你只收到了上面的一粒芝麻。
(资料图片)
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收益率”或亏损,让很多投资者无法接受。经此一遭,有人对个别银行心存不满,有人直接打算放弃银行理财,转向更安稳的定期存款和更透明的基金。
银行理财不再保本,你做好准备了吗?
01
1万元理财15个月赚了9块钱
据媒体报道,网友小丽在某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购买了一款风险等级为PR3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投资期限15个月,到期日是今年4月26日,业绩比较基准为4.20%(年化)。
经查询,该产品到期日净值为1.0009,也就是说1万元投资了15个月,能挣9元钱。粗略计算,实际年化收益率约为0.072%,大约是业绩比较基准的1/60,甚至只相当于托管费率0.20%的1/3。
小丽说:“看到手机银行的到期金额后,我就懵了,以为自己记错了本金。后来翻看交易明细,果真是本金进本金出。定存一年还有1.7%的利息,我这400多天仿佛理了个寂寞啊。”
无独有偶,来自江西的美洋情况比小丽还要惨。
美洋从五六年前就开始买银行理财产品。2019年,她在一家银行办了卡,往卡里转了50万,银行理财经理联系了美洋并帮她做了风险评估。之后美洋买的都是PR2级别的低风险理财产品,从来没出现过亏损,年平均收益率在4%-6%。
去年8月,她又在理财经理的推荐下买了一款一年期的理财产品,投入63万。一年里,这只理财产品亏多盈少,最近到期赎回,63万元的理财收益只有1764元,收益率0.27%。
▲美洋购买的银行理财页面和到账的本金及收益
“我以前买的银行理财,最终收益都和业绩比较基准接近,但这次和4%-5%的业绩比较基准相差甚远。”美洋感叹道。
02
不仅不赚钱,连本金都亏了
相比最终收益降低,理财到期后发现本金亏掉,更是不少人难以忍受的事情。
来自上海的婷婷最近就一直在头疼手里持续下跌的银行理财。
2021年底,婷婷帮妈妈挑选了某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风险等级是R2,业绩比较基准是4%左右,属于低风险理财产品,封闭周期18个月,投入了90万元。
她每周都查看一下营收状况,刚开始几个月有几千块钱的营收,最近半年多以来一直都在亏钱。“账户显示本金截至8月25日已经亏掉了2万元,未来还不知道要亏多少。我也去问了银行的理财经理,他说因为这款产品投资了一些波动比较大的产品,我很不能理解,因为我这款产品买的时候写的是80%是固收,20%投资股票、基金等。”
但银行方面给她的回复就是,“合同里面写了这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已经提前告知了。”
婷婷对银行理财产品亏成这样表示非常愤怒:“为什么理财产品上要写业绩比较基准是4.3%-5.3%,而不是非保本浮动收益?银行在APP页面最明显的地方仿佛在告诉我们收益率可以达到4%以上,但实际上一切都是未知。”她一再强调,她对低风险的认知就是不会亏本。
她现在难以接受这样的状况,但只能等,没有任何主动权。
而在各平台上,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某股份行客户在黑猫上投诉称,自己购买的一款低风险固收理财产品连本金都亏了。该客户晒出的截图显示,8万本金理财6个月,亏了785.889元。
还有投资者两年前买了40万某银行R2级别理财产品,期限760天,“预期收益率”(实际应为业绩比较基准)为4.5%,产品8月初到期,兑付时只有3.2%的收益率。该投资者称:“低风险产品我们肯定是预期银行能兑付的,不然,我们为什么不在两年前买4%左右利率的银行大额存单呢?”
03
银行理财保本的时代结束了
在大众的认知里,买银行理财最起码要保本,同时,他们认为业绩比较基准,就是最终收益率。
但事实上,自从2017年发布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2018年正式通过后,净值型理财产品全面取代此前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资管新规今年结束过渡期正式落地,彻底打破刚性兑付。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组织今年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财产品的规模已经压降至零。
也就是说,保本的银行理财时代结束了。
另外,业绩比较基准也不是年化收益,就是一个营销噱头。事实上,通俗来讲,业绩比较基准只是银行对理财产品设定的一个投资目标,他们试图努力做到这个程度,但事实上能收益多少不一定。
并且,近日,又有多家银行宣布下调业绩比较基准。8月2日,招银理财发布公告称,将于8月8日起对招睿月添利(平衡)2号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的业绩比较基准由2.6%至3.8%调整至2.5%至3.7%;8月3日,中银理财发布公告称,拟于2022年8月9日起对“中银理财-稳富(季增益)007”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由2.7%至4%调整至2.5%至3.8%。
04
一些投资者正在逃离银行理财
鉴于银行理财如今的现状,一些投资者正在逃离银行理财。
像上文提到的美洋,直言两三年内不会再买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了,打算去找安稳一点的类似于大额存款等方式。
某网友在社交平台表示:“近两年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发现一个诡异的现象:在赎回日到来前几天给你来个断崖式下跌,让原本收益很好变成一般或亏损。回头还是研究研究股票,因为‘明韭菜’比‘暗韭菜’心里平衡一点。”
不少投资者开始主动或被动接受一个现实,低风险的银行理财并不是总能赚到钱。想赚取收益,每时每刻都要承担风险。现实的残酷,让很多人接受了深刻的投资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