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苏州高新区进入工改2 0版时代,以拿地即开工常态化为核心,全方位强化项目签约、拿地、报建、建...
9月19日,以共享RCEP新机遇共建文旅发展新格局为主题的2022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在桂林举行。期间,由...
9月21日晚间,海底捞发布关于董事会成员调整及采纳轮值首席运营官计划的公告显示,杨华、刘林毅、 李瑜...
市场不好,咱们就补补课。
最近看了中金金工研究框架的直播,把其中的内容拿来现学现卖一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固收+”基金,这个名字大家很熟悉了。
但如果问到“+”到底是加了些什么,我想大家的认知都并不相同。
韭圈儿论坛里对于“+”的认知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1.“固收+”加的是收益
2.“固收+”加的是权益资产配置
3.“固收+”加的是居民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需求。
这些说法都正确,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
比如这些说法更多考虑的是资产配置端,因为产品的底层资产是大仓位的债券和小仓位的股票,所以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就应该更偏向于债券资产。
没错,无论是“固收+”的名字,还是承接银行部分理财产品的使命,都给人的感觉重点在固收资产上,但实际如何呢?
“固收+”排名?是股票排名!
为了更好地拆解,我统计了市场中混合型“固收+”产品2022年上半年的运行情况。
挑选基金产品的样本空间是:
1.成立时间早于今年年初;
2.投资类型为偏债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平衡型;
3.2022年H1基金净资产大于2亿元;(保证一定的规模)
4.2022年债券资产占基金总值比例不低于70%(小于70%不能视为一个“固收+”产品)
5.合并份额计算
按照这种方式筛选,市场中有约400余只符合条件的“固收+”基金。
净值收益率排名前十、后十的“固收+”产品明细如下:
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固收+”产品净值收益之间的差距,主要来源于股票资产。
从整体上看,虽然债券资产投资收益之间也出现了差异(前十名平均债券投资收益为1.32%,后十名平均债券投资收益为0.99%),但相差并不大。
股票资产收益之间的差异就比较大了,这点从视觉上也能直观的感受到。
前十名平均股票资产收益为1.73%、后十名的平均收益为-6.04%,二者相差7.78%。
通过对净值表现处于两个极端“固收+”基金的业绩归因,我们能发现,对于“固收+”基金净值表现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债券资产,而是股票资产。
股票炒的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固收+”产品的业绩。
炒股能力决定“固收+”收益
其实上面这部分已经能说明一些东西,但为了严谨,我们将全部筛选出来的“固收+”基金做了图形化处理。
以上两个散点图中,Y轴是基金产品的净值增长率,X轴是股票投资能力、债券投资能力分别贡献的利润率。
可以明显的看到,股票投资利润率与基金净值收益率之间呈现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甚至,如果剔除掉几个异常值,线性回归的拟合程度会非常强。
而债券投资利润率对于基金整体净值的贡献并不显著。
这表明,就算将样本空间放在全市场中,也同样符合我们前一部分论述的“股票炒的好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固收+”产品的业绩。”
而且,我们还能计算出第一长散点图中,回归方程的斜率是0.78,这说明:
小于30%的股票资产为“固收+”基金的贡献了将近80%的收益率。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将股票的投资收益拆解为股票交易收益与股票持有收益。(Y轴为基金净值增长率,X轴为股票交易收益、股票持有收益)
从两个散点图的点位分布上看,股票交易收益与基金产品净值之间存在一个较弱的正相关性,虽然线性回归的拟合程度较低,但我们还是能从图中看到一点正相关性。
股票持有收益的点位就比较散了,没有统计学的意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刻画出今年上半年“固收+”产品的收益归因:
股票投资能力很重要,其中股票的择时能力更加重要。
“固收+”还是“股票-”
就像我们小标题中写到的。
虽然从配置上看,固收类资产的配置比例高于权益资产,但从上半年的实际结果上看,权益资产的收益贡献度显著高于债券类资产。
既然产品收益率的主要贡献方是权益资产,那么我更倾向于把这些产品视为一个“股票-”产品。
对于这个结果,我觉得也不难理解。
今年我们访谈了很多“固收+”、纯债基金的基金经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对于“高等级债”的偏好非常强烈。
债券持仓基本上会以国债、金融债为主。
这就导致,全市场“固收+”基金配置的固收类资产,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同质化问题。
权益类产品自然就成为了混合型“固收+”基金差异化的最大贡献者。
所以,大家在选择混合型“固收+”产品的时候,权益资产如何配置是值得特别关注的点。
因为这里才是混合型“固收+”基金产品现在以及未来的主战场。
最后,还是继续上鸡汤,一起逆风而行。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