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间,保利发展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保利发展实现签约面积227 01万平方...
10月10日晚间,金地集团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金地集团实现签约面积110 7万平方...
10月10日晚间,华润置地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华润置地实现总合同销售金额约307亿...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以前,我们从来没能如此方便的接触到如此多的信息。信息量的爆炸,也导致信息瀑布,更容易影响到每一个人。
信息瀑布,指的是人们做出抉择并不是依靠自己的判断,而是依靠自己的所见,它是羊群效应的重要原因。
(资料图)
举例来说:一个人打开手机,发现刷到的内容都是喊着赎回理财的,就算他此前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看多了之后也会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并倾向跟随。
信息,从主动寻找到被动灌输
11月中旬开始,债券大跌、理财净值回撤,进而引发赎回潮。在搜索指数上,这个事件是如何演变的呢?
11月债券下跌之后,债券的搜索指数立马飙升,随后持续高位。理财的搜索指数滞后于债券一两天,稍晚一些达到高峰。这与理财净值更新稍慢有关。
此后,债券和理财两个词,都再次经历了几次搜索指数提升,但债券明显低于理财。显示主要的目光已经从债券移向理财。
看这两个词的搜索指数,除了第一波和第二波之外,第三波和第四波峰值很低,是热度过去了,大家都不关心了吗?并不是。而是大家已经不用去搜索,就能获得足够多的信息了。
检索发生了什么?是第一个阶段。被疯狂灌输相关信息,是第二个阶段。在第二阶段,主流媒体、自媒体、普通人,都开始大量生产关于债券和理财的相关内容。
你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看到相关内容了,所以检索频率自然降低了;不同于主动检索发掘,第二阶段是被动的,信息瀑布到来。
恐慌阶段,共鸣与传染
不知大家意识到没有,这信息瀑布,是有引导作用的。它总是强化你的观点,或者放大你的忧虑。
选择性报道,和夸张的表达,是信息吸引目光的最好方式。所以我们看到“西安银行理财大跌33%!”这样的报道。
其实这个报道是错的,西安银行把7日收益年化后是-33%。一年50多周,所以事实是这款理财一周跌幅0.6-0.7%之间。
当然,-33%的时候大家争相报道,故意隐去计算方式,来放大担忧。许多客户真被吓到了,真认为到期后亏损会这么多,甚至开始有了归零担忧。
为什么不报道周跌幅0.6%呢?大家都这个跌幅,报道这点是吸引不到目光的。7日年化在非货基产品上就不应该使用,这个错是银行的,因为他们引入7日年化概念,在债券牛市也吸引了客户。
这就是移动互联和自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方式。每个人看到的信息,是一面镜子,照见的都是自己的渴望与担忧,共鸣在其中。
写文章之后,我能清晰地从评论中看出当下的信息走向。一时间很多人认为“债券下跌、理财亏钱,是赶资金到房市”,过一段时间又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局”。各种观点相互传染,然后孕育新的观点。
而最严重的,是九分真一分假的报道。比如有的媒体,所列的所有论据都是对的,概念也都是对的,结尾甩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明眼人能看出论据并不支持推导出论点,读者一般无从分辨,所以此类报道特别唬人。
这些观点,吸引读者的同时,也带来了卖出行为。这也是为什么熊市末期总是跌的很快,从众行为的恐慌卖出砸出最后一个大坑。
在传统的金融心理学或者行为金融的研究中,大部分到此就结束了。结论是:信息瀑布和羊群效应放大了市场的波动,投资者应该利用羊群效应,而自己应避免从众。它们将市场后续的回归正常归结为市场的调节机制。
我最近的思考认为,其实并没有就此结束,还有一个阶段。在第这个阶段,是对同质信息的疲劳和常识与理性的回归。
趋于冷静,寻找新认同
羊群效应是阶段性的,而非持续性的。在某一个时间点,羊群效应明显,但过一段时间后,这些一致性行为开始变化,最终朝向各个不同方向。
我把最后的这个阶段总结为:做回自己,回归现实。一开始由于担忧和偏好,我们寻找同质信息,这些信息强化我们;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信息太类似了,再难刺激到心理阈值。
同质化的不再能刺激到心理阈值,趋于冷静后,会寻找新的认同感,常识、理性、思考开始起作用。
比如会有人思索:“现在是启动经济的关键时期,不会放任出现债灾的!”也会有人拿出历史走势,发现:“过去几十年,债券大熊市跌幅也都有限,最后都涨回来,这才是规律。”
至此,金融心理学的一个圈才算是画完。既要看到信息的夸张偏好、从众心理的普遍性,也要看到大众的纠错行为。
总结
回到债券下跌和理财赎回潮,许多人分析赎回潮会一直持续,持续到市场崩溃。这是建立在错误的假设基础上的。它不会发生,因为市场有纠错机制,投资者在回归理性。
我所看到的,是大家从寻找各种信息,到对各种吓唬人的信息产生厌恶。第一反应是逃跑,但第二反应是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不要只看到第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