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间,保利发展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保利发展实现签约面积227 01万平方...
10月10日晚间,金地集团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金地集团实现签约面积110 7万平方...
10月10日晚间,华润置地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华润置地实现总合同销售金额约307亿...
2022年过去了,一点都不怀念它。这一年充满了“活久见”,听过了人生之中最多的恶言和谎言,也体会到了泉涸之时的相濡以沫。当然,许多伤疤没必要再去揭开,但对于投资而言,这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年份,公众人物观点的左右横跳,极端情境下所见识人性之复杂,可以帮助有心人更深入的理解这个世界。
就结果来说,这一年股市里赚到钱的都是“少数派”。公开数据显示,2.11亿股民人均亏6万。如果剔除新股发行,股民人均亏7.7万。公募基金也未能续演神奇,主动偏股型基金96.79%亏损,收益率的中位数在-20.27%,51.3%的亏损在20%上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事实上,过程远比结果更为惊悚。最后两个月的“回血”,让主要宽基指数的年度跌幅看起来不再那么夸张。曾经最为灰头土脸的恒生科技指数,年度跌幅27.2%,比起创业板29.4%的跌幅还要稍微好点。此外,恒生指数跌了15%,要知道,标普500跌了19.7%,沪深300跌了21.6%。
这几天翻了不少卖方的2023年策略报告,整体的感觉是“保守”。与往年的年度策略相比,旗帜鲜明看多的策略报告明显偏少,即便看多也都会遮遮掩掩加上各种前提。确实,再头铁的卖方大佬也经不起2022年的频繁打脸。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需不需要预测一下全年的牛熊呢?路人甲向来是这么个观点:没有哪个农夫,会因为年景好坏停止耕种。卖方的年度策略,之所以经常给人“不靠谱”的印象,主要因为预测中短期市场走向,类似于在海边预测每一朵浪花的轨迹,确实难度极大。但如果隔海观潮,整个潮水的走向并非毫无规律。
2022年发生了很多很“丧”的事情,心理上的疤痕确实会长期存在。2023年肯定也不是轻松的一年,但等待许久的靴子既然已经落地,“否极”之后自然也就能期待“泰来”。据路人甲长期观察,这片土地很多东西都是“虽迟但到”。即便灰头土脸如2022年,也有几件大事落地。
很多大事件酝酿之龟速,对于一些有“先知”情结的朋友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但往往就在几乎要绝望的节点,猝不及防的回归到了“常识”的轨道。
2022年发生的两件大事,其所带来的长远影响,明显被低估。
理财还能不能买?
其一是理财产品去刚兑。刚兑陪伴银行理财走过相当长的岁月,虽然它现在的形象有点坏瓜裂枣。但从整个理财产品的演化历史来说,倒有点“我之蜜糖彼之砒霜”的意思。就像以前国企的大锅饭,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感,但对于上一辈人来说,可是被称为“吃国家粮”的“铁饭碗”。
对于刚兑,老牌投资人的感受只有“真香”才能形容。人性中都有厌恶风险的一面,刚兑与大锅饭类似,能带给人一种虚妄的安全感。之所以用虚妄来描述,就是这种“安全感”很难长久,而在这种乌托邦里呆久了,对外界变化的感知也会变得迟钝。这种变化,就像野生的鸟类被驯化后,很难再离开笼子在野外生存。
笼子是一个很神奇的事物,开始你排斥它,然后接受它,最后离不开它。去刚兑这个话题出现在十几年前,对于早已标准化净值化的公募基金来说,刚兑让银行理财与信托拥有了“不败金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后来资管新规的出现,开始强行“戒断”刚兑。但真正全面去刚兑,发生在2022年。
去年3-4月和11-12月出现的赎回风波,就源于银行理财去刚兑带来的冲击。目前也有观点认为阵痛期已经过去,这个路人甲是不太相信的。亏损只是银行理财目前困境的表象,真正的大麻烦是错配。一群习惯了刚兑,风险偏好最小的投资者,大量资金还放在银行理财里面,祈祷着“预期收益率”变成现实,这很难说会是一种稳态。
目前的银行理财,确实是让人爱不起来。或许有人会说,基金也会亏钱,为啥银行理财不能亏钱?
目前的银行理财,虽然走出了净值化的关键一步,但其信息披露还是聊胜于无。一言而弊之:银行理财就是不用定期披露持仓的FOF基金。从运作方式上来说,银行理财也是买了一篮子基金,其中占比较高是债基。但因为不用公布持仓,本质上买的就是一盲盒。或许有人还在自我安慰,有银行信用在那里兜底呢?翻译一下,去刚兑和净值化,本质上就是所有资管产品一碗水端平,都是买者自负风险。
有人还有疑问,为啥以前银行理财被当成债市稳定器,现在就成了波动放大器了,什么原理?在净值化转型之前,银行都是自己买债,碰到波动最不济还可以持有到期,8个茶壶7个盖,有一定的腾挪空间。净值化之后有两个改变:1、银行理财持有的是债券基金,投资经理也不知道里面究竟是啥,碰到风险事件,只能先跑为敬;2、债基本身也需要管理费等成本,多了一层中间商赚差价,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会走低。
华福证券统计了一个数据,截止12月25日,银行理财市场存续产品规模相比10月底下降了3.0万亿元。但是,存量还有25.1万亿元。此外,银行理财破净率创新高,封闭式产品表现更差,截止12月底银行理财的破净率超16%。要知道,2023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开放式和封闭式产品分别到期约5.44万亿元和1.25万亿元。会不会出现新的赎回潮?路人甲不清楚。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敬而远之”。
绕不过去的养老
对于中国版401K/IRA,公募基金也期待了十几年。401K的故事,从70后、80后慢慢讲到90后。
2018年,首批养老目标基金获批,这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喜的是公募基金有了自己的养老产品,心心念念的长期资金终于有了落地的机会;忧的是这类养老目标基金缺了最为核心的制度安排——税延优惠,颇有点尴尬。
当然,税延优惠以及养老账户安排这些实际上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委一起发力。一般来说,九龙治水的事儿比较难落地。不管怎么着,在2022年这个事儿最终搞定了,公募基金获得了其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块拼图。
养老账户里的钱,是真正意义的长期资金。有趣的是,因为2022年大A的拉胯,这个制度的落地显得极为平淡。人社部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账户开了上千万户。而大部分基金公司的养老目标基金Y份额的累积申购量都在千万元,仅有一家基金公司的Y份额累积申购额破亿,算下来每个账户也就买了个百八十块,明显很多开户都是去薅羊毛来着。
说句题外话,公募基金的创新产品,往往都需要时间的考验,少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案例不少。开局最为火爆的当属QDII基金,在2007年便创造了单只基金首日募集超千亿的纪录。不过,这么多年下来,QDII总体来说还是不愠不火。另外分级基金也曾经是备受追捧的“爆品”,现在已经从市场上消失。总而言之,赚钱才是硬道理。
低调的开场,对于一个创新产品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相比热热闹闹的抢购,能把业绩做好,能真正守护好普通人的养老,才是这个产品的题中之义。
最后,不管2023年经济复苏要面临多大的困难,股票与基金账户的回血同样紧迫。据不靠谱历史数据,2006年以来公募基金收益率中位数从未连续两年为负。
从流动性的角度来说,或许“拨乱反正”已经有一定基础。据中信证券测算,2019年以来居民大概积累了10.8万亿超额存款。这笔省下来的存款有三个主要原因:消费下滑少花了约4.9万亿元;房地产销售下滑少花了3万亿元;理财回表约贡献2.6万亿元。
或许有人说,报复性的消费是不存在的。路人甲认为,那或许只是目前的看法,人是习惯左右横跳的生物,压抑的需求终究会跳出来作妖。2023年是不是复苏和回血之年,让我们拭目以待。
标签: 2023复苏与回血之年 银行理财 养老目标基金 公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