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间,保利发展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保利发展实现签约面积227 01万平方...
10月10日晚间,金地集团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金地集团实现签约面积110 7万平方...
10月10日晚间,华润置地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华润置地实现总合同销售金额约307亿...
越来越多房企不想叫“房企”。
10月15日,海南机场设施股份有限公司(原ST基础)发布公告称,拟将证券名字由此前的“海航基础”变更为“海南机场”。此前,该公司曾透露正在逐步推进“去房地产化”工作,未来将聚焦临空产业。
“去地产”案例在行业并不少见。今年8月时,新希望地产更名为“新希望五新”,宣称将在地产、农业、文旅三个方向上同时发力;朗诗绿色地产则将名字变更为“朗诗绿色管理”,展示了自身向代建轻资产模式转型的决心,地产行业中又多了代建生意人。
(资料图片)
在业内看来,房企频繁更名背后,本质是想方设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转型已成为房企共识,如房地产+物流、康养、文旅、医疗等,正成为不少房企延伸业务范围的方向之一。
10月17日上午,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关荣雪通过微信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房企频繁“去地产”背后主要考量的是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及拓展盈利面,单一地产板块难以支撑企业长远发展,而且近些年“增收不增利”局势持续蔓延,多元化布局成为越来越多房企的突围之路。
跟“地产”字眼说Byebye
10月15日,“海航基础”变为“海南机场”。改名字并非只是告诉外界自身换了“马甲”,更是企业战略的表现方式之一,表明业务侧重点可能发生了改变。海南机场在半年报中也提到,“目前公司正在逐步推进‘去房地产化’工作,未来将聚焦临空产业,推进地产业务转型工作。”
事实上,2013年海南机场就有意转型,当时公司开始谋划产业基金、不动产基金布局,并在2020年时卖掉了当时唯一在售的房地产项目亿城堂庭。
类似操作并不少见。今年8月11日,四川新希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企业名字更改为新希望五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名称中去掉了房地产开发的相关表述。
而所谓的“五新”,指的是“新机制、新青年、新科技、新赛道、新责任”,早在7年前新希望就提出了这一理念,直到近两年将该理念规范化并写入企业文化价值观。
在名字变更的同时,新希望五新的业务范围也迎来了转变,由此前的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业务,变更成了企业管理、规范设计管理、工程管理、企业形象策划等。
这波房地产企业改名浪潮并非只是简单地在名字上去地产化。
例如,8月9日,朗诗绿色地产将名字变更为了“朗诗绿色管理”,由“地产”变为“管理”,透露出对轻资产模式的侧重。董事长田明也曾向媒体透露,经过8年探索,朗诗已经成为委托代建、小股操盘、合作开发上的熟手,转型时机正好。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由朗诗地产提供代建服务及进行小股操盘的项目有83个,总可售面积约378万平方米,可售货值预计超706.2亿元,占中国地区总可售货值的比重约91%。
关荣雪表示,多数房企在转型过程中容易经历阵痛,比如经验是否被市场认可,新技术、人才等需求带来的成本压力等。“不过在业内也有转型相对成功的企业,比如万达将业务方向由开发转向商业,并全面开启轻资产路线,既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受限的困局,又有效降低了企业负债,在一定程度上让企业躲过了行业‘寒冬’。”
改名容易转型难
地产行业的改名以及探索新业务热潮并非首次出现。
房企更名,始于2015年,盛于2018年。据克而瑞数据,到2018年底时,TOP50家房企中已有40家房企中在名字中将“地产”字眼摘去。
彼时,一大波房地产企业如万科、龙湖、奥园、保利等,都在那时候将名字中的“地产”字眼去掉。
当时地产行业经历了上一波行情的狂飙猛进之后,市场普遍认为房地产开发的“天花板”将近,因而在名字上“去地产”,在业务上寻新增长点。
而对于更名的房企来说,通常有两种基础考量,一是在名字上去地产,向市场传递信号,在地产业务之外,还有其他可实现利润增长的业务;另一种则是另辟蹊径,不再把地产业务当作主业,甚至完全放弃地产业务。
从目前房企转型的现状来看,多数房企在名字上“去地产”较容易,但想真正靠地产之外的业务实现收入的快速增长,还相对较难。多数房企的多元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对营收的贡献并不大。
如海南机场,虽说有意强化自身的机场、免税等优势,但目前整体营收中,仍有近半来自房地产。2022年半年报数据显示,海南机场物业和地产两大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为46%。
10月17下午,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通过微信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多数地产企业的转型,还是聚集主业,发展相关产业,这也是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适应发展的一种战略调整。
“房地产主要优势还是在于资金和资源,多数头部企业有一批较为专业的市场化团队,业务开拓能力还是不错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房企对地产开发的路径依赖以及前期的跨界成本,如团队、技术等,对企业现金流考验较大。”王鹏说。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