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间,保利发展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保利发展实现签约面积227 01万平方...
10月10日晚间,金地集团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金地集团实现签约面积110 7万平方...
10月10日晚间,华润置地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华润置地实现总合同销售金额约307亿...
用完的洗衣液外包装、吃完的零食包装,如果收集起来重新利用,将会大大节省资源、能源。
在今天(12月22日)举办的“软塑新生-消费品塑料软包装全链条回收利用战略项目”启动会上,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总工程师韦洪莲表示,中国每年有大量软塑包装被填埋或焚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降碳潜力的浪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韦洪莲介绍,我国是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每年产生废弃塑料6000多万吨,其中30%左右被物理回收利用;由于回收价值较低,其余的70%中,有2760万吨随生活垃圾被焚烧,有1540万吨随生活垃圾被填埋。
“如果要生产出这些被焚烧或填埋的4300万吨塑料,则需要消耗7600多万吨优质原油,相当于2.5个大庆油田年产量。如果能够通过化学循环方式利用,可减少碳排放7000多万吨。”韦洪莲说。
业内专家介绍,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这些生活中看似差不多的塑料其实有上百种,且每种都有不同的回收利用方法,工序繁杂,塑料软包装因其材质多样、复杂、重量轻等特性,回收利用已成为全球难题。
“原则上每种塑料都能回收利用,但相对于传统包装,单一材料的塑料在保障包装必要功能的同时,可降低利用阶段的流程复杂度,提高利用率。单一材质是易回收易再生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副组长王永刚说。
2020年,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邮政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商品包装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试行)》提出,商品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空隙率不大于40%;商品包装尽可能使用单一材质的包装材料,如因功能需求必需使用不同材质,不同材质间应便于分离;商品包装印刷使用的油墨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含量应不大于5%(以重量计);塑料材质商品包装上呈现的印刷颜色不得超过6色。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在政策的指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业内对单一材料塑料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截至目前,玛氏公司旗下的多个品牌,如德芙、士力架、脆香米、宝路、伟嘉、美士等都在中国市场推出了单一材质软塑包装,以便更有利于后端循环利用。”玛氏中国公共事务总监鲍晨说。宝洁可持续发展研发总监周宛棣也介绍,宝洁在过去几年推出的很多产品都使用单一材质的塑料包装,如汰渍洗衣凝珠等。
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办公室副主任高杨介绍,2021年2月1日,该工作组编制的《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设计评价通则》实施,其理念是在前端塑料制品设计时充分考虑易回收性和易再生性,从源头提高废塑料的回收率和高值化利用。
也有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些城市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分拣中心和再生利用设施,但包括软塑在内的可回收物的收集、分拣和再生利用设施缺乏,这对于后期的利用带来一定挑战。
“软塑包装变成单一材料只是第一步,单靠企业自身力量很难形成规模化的社会效应,需要政府、行业与企业携手,出台相关标准,共同来推动再生塑料的回收利用。”周宛棣说。
“当塑料包装废弃物被回收之后,还需要有好的技术支撑和商业案例载体,真正实现回收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目前来看,每个环节都有挑战,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机遇。”陶氏公司包装、卫材与健康亚太区市场营销总监肖科达说。
中国生活垃圾各组分比例资料来源:中国化工信息
王永刚告诉记者,由绿色再生塑料供应链联合工作组和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牵头,多家单位近日共同发起了“软塑新生”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集合产业链各环节力量,以塑料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设计标准为指导,建立塑料软包装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再生-应用体系。打破壁垒,实现塑料软包装的回收利用并逐步走向闭环高值化利用。
根据项目组设定的工作计划和目标,项目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开展专项试点、示范、复制推广等工作,预期到2025年,范围扩展到全国一二三线城市,“软塑新生”项目实现年回收塑料软包装5万吨。
韦洪莲认为,“软塑新生”项目基于单一材质塑料软包装,选择试点城市推进回收利用体系构建,探索优化全产业链,抓住了当前塑料污染防治的痛点难点,非常契合当前塑料污染防治和废塑料循环利用体系构建的需要。希望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够为低值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市场化商业模式。
今年3月2日,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第二阶段会议达成题为“终结塑料污染: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的决定,正式启动塑料治理进程。
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落实“双碳”目标的政策和实践》介绍,塑料产业具有资源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特征,碳排放贯穿塑料从生产到废弃的全过程。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和全球塑料治理进程开启对塑料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该报告建议加快制订塑料可持续管理计划,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建立塑料循环经济。建立塑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体系,推进碳足迹相关标准化,完善塑料产品碳标签,提高碳数据的透明度及应用性。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