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间,保利发展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保利发展实现签约面积227 01万平方...
10月10日晚间,金地集团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金地集团实现签约面积110 7万平方...
10月10日晚间,华润置地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华润置地实现总合同销售金额约307亿...
银行理财遭遇了比3月时候更严峻的赎回潮。3月的时候,主要是由于股票下跌,带一部分权益仓位的固收+类型产品产生回撤,导致赎回。
这次则是债券市场下跌,要知道理财94%是固收类,资产配置方面53%的仓位是债券。债券市场下跌,理财出现普遍回撤后,作为低风险偏好的理财客户,第一反应是赎回离开。
【资料图】
而这导致了理财产品规模缩减,需要卖出债券来应对赎回潮。赎回-卖出债券-债券下跌-更大规模赎回,是现在的负反馈机制。
我认为,理财出现这种现象,是产品设计不合理导致的。理财净值化之后,理财并没有在其他方面适应净值化,而是为了管理人利益保留了以前理财的很多“老规矩”。所以导致理财内核是债基,但表象上“四不像”。
NO.1
净值化与封闭期
理财产品有着五花八门的封闭期,虽然债基有时候也有封闭期,但第一不是大部分产品都有、第二封闭期期限没有五花八门。
其实这就是理财从老理财继承来的,老的理财是预期收益型产品,设置各种封闭期都是合理的,可以引导好客户的资金使用预期。
但新的理财已经净值化了,市场的每日波动都体现在理财产品的每日净值上,这种时候再设计五花八门的封闭期,就没必要了。
除非是封闭期与债券久期相符,为了减少风险,可封闭期有这个功能吗?
NO.2
封闭期限与资产久期并不对应
按说如果封闭期大致等于债券到期日,波动风险会小很多,因为持有到期后基本上还本付息,就能达到买入资产时候的预期的收益率了。
但看现在的理财产品,不论封闭期是30天、50天、91天,还是182天、还是两年,持有的都是中长期资产。
我认为,既然持有的都是中长期债券,那么设计这些封闭期限的意义很弱的。既不方便客户随时赎回,也没有降低产品运行中波动的作用。
如果害怕理财客户做短线,大可以这样设计:持有时间较短赎回时候征收赎回费。
NO.3
净值化与业绩基准
理财产品净值化之后,继续在产品说明书里写业绩基准,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业绩基准是“老理财”的传统,是计算了债券到期收益率之后,在摊余成本法估值之下,摊到一定时间的收益率。
那时候,业绩基准有存在的必要,计算方法也是合理的。长期买理财的客户都知道,当时理财很少出现收益率不达预期的情况。
现在理财产品已经净值化了,净值化之后,说实话有一点看天吃饭的意思。债券市场好,就赚钱;债券市场不好,就亏钱。
这种时候,还写上业绩基准,纯粹出于自身利益和营销方便,而不是为了客户利益考虑。
NO.4
业绩基准与超额管理费
我说业绩基准是为了银行自身的利益,可不是随便乱说。银行设定了业绩基准,然后如果理财产品收益率超过了业绩基准,它们是要抽走一半,有的甚至抽走大头的。
超额管理费,也是“老理财”遗留下来的,当时收取超额管理费可以吗?太可以了,因为当时理财是隐含刚兑的,既然有着刚兑,赚多了银行拿走部分,是合情合理的。
现在,刚兑没了,投资者自负盈亏了,继续保持超额管理费凭什么?
NO.5
业绩基准随着市场变化
在这轮市场大跌前,我们经历了债券牛市。银行的业绩基准也随着债券牛市一起走高,这也是非常离谱的。
业绩基准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投资。但在牛市进行的时候,随着市场大涨提高业绩基准,牛转熊的时候怎么办?
被较高的业绩基准吸引来的投资者,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可能会在未来的债券熊市中承受亏损,难免惊慌失措。
壹
总结
封闭期、业绩基准、超额管理费、资产久期与投资风险不相符,是现在理财产品设计的主要问题。
净值化之后,这些“老理财”的特征保留了下来,让理财变成了“四不像”,虽然这些特征维护了管理人的利益,但理财管理人应该首先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这才符合委托理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