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晚间,保利发展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保利发展实现签约面积227 01万平方...
10月10日晚间,金地集团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金地集团实现签约面积110 7万平方...
10月10日晚间,华润置地披露2022年9月销售简报。公告显示,2022年9月华润置地实现总合同销售金额约307亿...
一向被视为稳健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却在全面净值化元年遭遇两轮“破净潮”,甚至带来大面积赎回。如何“留客”成为银行理财子的必考题。于是,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卷土重来,成为银行理财子缓解规模下行的权宜之计,但这类产品依旧难成“主流”。要想在资管行业与公募一较高下,净值化是理财子的必经之路。
2022年是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的元年,然而在这一年银行理财也一度成为众矢之的,曾遭遇两轮大面积破净,并引发“赎回潮”。
破净、赎回压力之下,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再度“重出江湖”。2022年年末,包括建信理财、信银理财、华夏理财、苏银理财、杭银理财等理财子均推出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
(相关资料图)
这类产品相较于市值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小,留下的是一条平滑向上的净值曲线,短期成为银行理财子的“留客法宝”。
但业内人士表示,新发行的摊余成本法产品规模依旧难以弥补客户赎回的金额,这也意味着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恐难大行其道,全面净值化仍势在必行。毕竟银行理财子要想成为新的“资管霸主”,净值化是必经之路。
银行理财产品不再“稳健”
“稳”是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直观印象,然而在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的2022年却遭遇两轮大面积破净。
2022年3月,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净值回撤。Wind数据显示,截至去年3月31日,剔除最近六月无净值的产品后,全市场18747只理财产品中1749只理财产品累计单位净值小于1。
确实,相比之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加大。
据招商证券显示,2021年,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在2%-4%波动,单月收益率波动不超过2个百分点。2022年以来波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在0-5%之间,像3月,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大幅下降至1%以下。
时隔8个月后,“破净潮”再度上演。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17日,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有34367只(剔除近六个月无净值数据的产品),其中破净产品有1839只。
以招银理财招睿全球资产动量两年定开12号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为例,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该产品截至11月18日净值为0.9866,时至1月11日,该产品依旧“破净”;招银理财招睿鑫远生金十四月定开6号增强型固定收益类自10月14日以来净值不断下跌,截至11月18日净值为0.9935,不过随后净值已高于1。
引起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剧烈的元凶是债市大地震。
去年11月,在疫情防控优化和地产支持政策等的利好下,市场对于降息降准的预期落空。而货币供给收缩就会促使市场利率上行,从而导致债券价格下跌。这对于向来以配置债券为“主力军”的银行理财产品无疑是沉重打击。
银行理财产品除受债市影响外,自2022年以来股市风声鹤唳同样波及权益类理财产品。2022年上证指数累计下跌15.13%,深证成指全年累计下跌近26%,创业板指全年跌幅更甚,近30%。
以光大理财的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为例,据公司官网显示,自去年8月23日以来该产品累计净值跌跌不休,从0.8667步步跌至同年12月20日的0.6003,随后才小幅回升。
拉长时间线来看,截至1月17日近一年该产品跌幅近22%。从这只产品配置的资产中也可看出蛛丝马迹,其中权益类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高达85.5%,前十名资产均为股票,包括迈瑞医疗、亿纬锂能、晶澳科技等上市公司。
这并非个例,截至1月17日,光大理财的阳光红权益系列中近一年跌幅仅次于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的是阳光红ESG行业精选,跌幅超19%;其次便是阳光红300红利增强同期跌幅近6%。
摊余成本法“重出江湖”
在银行理财产品“破净潮”接连上演的背景之下,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随之而来的便是“赎回潮”。双重压力下,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重出江湖”。
2022年12月以来,包括华夏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工银理财在内的不少理财子纷纷重拾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
例如据中信证券研报称,交银理财已推出4只摊余成本理财产品,包括稳享固收精选封闭式19号、20号理财产品;稳享灵动慧利6个月封闭式1号理财产品、稳享灵动慧利1年封闭式6号理财产品。
光大理财也推出三只,分别为阳光金15M丰利17期、阳光金1M丰利26期以及阳光金24M丰利3期等。南银理财则推出2只,华夏理财、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均发行1只。
在上述12只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中,据不完全统计,已公布实际募集金额的产品8只。
据产品公告显示,其中有7只产品募集金额过亿,南银理财珠联璧合鑫逸稳一年92期募资金额最大,达10.85亿元;其次便是光大理财的阳光金15M丰利17期募资5亿元;募资未过亿的一只产品稳享灵动慧利6个月封闭式1号,募资4662.7万元。
而光大证券曾表示,采用两种方法对理财赎回压力进行估算,货币及债券市场利率快速上行阶段,每日理财赎回规模很可能在500亿以上,峰值压力或达到1000-2000亿。显然新发行的摊余成本法产品规模依旧还不能弥补客户赎回的金额。
此外,投资者“偏爱”的是开放式理财产品,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主要是封闭式,换句话说,银行理财子想通过摊余成本法挽救规模并不是“解药”。
中信证券也表示,长期来看,全面净值化仍是大势所趋,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由于期限长、流动性受限、理财投资者接受程度不足等因素,预计不会成为市场主流,更多是净值化转型阵痛下的临时安慰剂。
从2022年11月以来理财产品募集仍旧乏力也可略知一二。据南财理财通数据,12月587只新品理财合计募集规模为1985.5亿元。单只产品规模上,12月单只产品平均募集规模仍然较低,为3.38亿元,环比11月的3.42亿下降1.17%,与10月的4.65亿元相比更是大降。
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子产品规模也一降再降。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显示,理财子产品存量规模由去年10月末的22.5万亿元,降至去年11月末的22.1万亿元,截至去年12月16日,存量规模再次下降至21.7万亿元。
净值化—理财子的必经之路
资管行业已集结公募、券商、保险、银行理财子公司等重磅玩家。
其中作为后来者的银行理财子逐渐成为“资管新星”,截至2022年6月底,已有29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其中27家已获批开业,理财公司存续产品存续规模同比增长91.21%至19.14万亿元。
但相较于公募基金还有一定距离。据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底,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6.38万亿元。
银行理财子要想在大资管时代和公募资金一决雌雄,理财产品净值化势在必行。所谓净值化就是每一份产品的净值都会随着市场变化而波动,最后投资者获得的收益也是根据净值来计算的。
这也意味着银行理财子加强投研能力和收益能力是重中之重,也就是说权益类市场是银行理财子的必争之地。
权益类理财产品自然是必不可少。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1月17日,包括光大理财、招银理财、宁银理财、华夏理财在内的10家理财子公司已存续25只权益类理财产品。其中光大理财权益类理财产品数量最多,为5只;其次便是招银理财存续4只;宁银理财、华夏理财均有3只。
但去年以来股市萎靡不振也牵连权益类理财产品。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近一年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回报为-11.15%。
除直接进军权益市场外,FOF产品也是银行理财子公司间接参与权益市场的“敲门砖”。
以宁银理财为例,自2021年以来其在权益类FOF产品加速奔跑。旗下3只权益类产品均为FOF,分别为宁耀权益类全明星FOF策略开放式产品1号(简称“宁耀1号”)、宁耀权益类稳健价值FOF策略开放式产品3号(简称“3号产品”)、宁耀权益类优质成长FOF策略开放式产品2号(简称“2号产品”)。
这些产品的共同之处是在前十大重仓资产中,除用以打底的部分现金资产外,其余均为公募基金。
例如宁耀权益类全明星FOF策略开放式产品1号,截至2022年3季度末,产品现金占产品资产净值比例仅为10.57%,剩余的9项资产均为公募资金,包括万家新兴蓝筹、广发睿毅领先A、中庚小盘价值等,占比合计为44%。而这9只公募基金不是股票型基金就是混合型基金。
除宁银理财外,去年10月民生理财还承接母行民生银行的两只权益类FOF产品,而华夏理财也存续1只权益类FOF产品。
然而在权益市场哀鸿遍野的背景下,权益类FOF产品表现也不及预期。像宁耀1号截至2022年三季度,近半年产品净值表现为-5.19%;2号产品截至2022年三季度,近半年产品净值表现为-7.40%;3号产品截至去年6月末,近半年来净值跌幅超8%。
虽然银行理财子不断争抢权益类市场这块大蛋糕,但当前银行理财公司的产品仍是固收“挑大梁”。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1月17日,理财子公司共存续近11060只理财产品,其中固收类产品就有约9460只,占比高达85.5%。
责任编辑 | 陈斌